(通讯员 冀美琪)经过多年科研攻关,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殷复莲教授课题组取得了网络信息传播动力学领域研究系列进展。近日,课题组以“Exploring the Determinants of Global Vaccination Campaigns to Combat COVID-19”为题在Nature旗下唯一面向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期刊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发表研究论文。中国传媒大学为论文第一单位,论文第一作者为殷复莲教授,第二作者为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研究生冀美琪,第三作者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博士后杨忠良,通讯作者为浙江工商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胡智文教授。
在当前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疫苗犹豫情绪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被WHO列为危害全球健康的首位。因此,各国政府需要采取更加细致入微的方法,深度剖析加剧疫苗犹豫和反疫苗运动的内在因素和外生变量,以便从科学的角度制定合理的疫苗推广政策,从而解决全球社会差异,实现群体免疫。文章作者以社交媒体Twitter为主要平台,对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期间公众对新冠疫苗和全球疫苗接种的实时意愿和行为反应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新冠疫苗接种过程中公众舆论和诉求背后的潜在动机。文章认为,对公众认知现状进行剖析并及时对疫苗推广政策进行宏观效度评估,是当前防范疫情蔓延的重要举措。同时,文章提出了科学制定疫苗接种公共政策的若干决策建议,比如:针对公众在接种疫苗方面摇摆不定的意志,各国政府应坚决建立公众对疫苗接种的信心,避免疫苗犹豫;在当前的全球形势中,政府执法不力、疫苗供应短缺、注射率低的中低收入国家应得到更多关注,以取得全球抗击疫情的胜利等。
此前,在2021年新冠疫苗即将面世的关键时刻,课题组在医学信息学领域的顶级SCI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发表学术论文“Unfolding the Determinants of COVID-19 Vaccine Acceptance in China”,并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以新浪微博为主要社会实验平台,利用中国网民产生的社交数据分析了公众对新冠疫苗和疫苗接种的看法,构建了SRS/I(Susceptible-Reading-Susceptible/Immune)信息传播动力学模型以分析新冠疫苗舆情传播范式,并探究了风险沟通和集体性的社会动员所面临的挑战,从而特别针对中国新冠疫情现状制定了推广疫苗接种的战略计划。
此外,殷复莲教授与加拿大约克大学终身教授、工业和应用数学研究领域首席科学家Jianhong Wu教授合著了国内第一部网络信息传播动力学领域的专著《网络信息传播动力学建模与分析》,继承和发展了传染病动力理论,重点在于对建模思想、动力学理论和信息传播规律的解释,并涉及常微分方程构建、参数估计、参数敏感性分析以及可视化等技术。专著对应用于不同场景下的信息传播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构建,能够实现舆情早期预测功能,可以为政府等相关部门进行舆情干预与引导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同时也能为行业及领域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可拓展的框架。
附:发表论文链接:
Exploring the Determinants of Global Vaccination Campaigns to Combat COVID-19: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9-022-01106-7
Unfolding the Determinants of COVID-19 Vaccine Acceptance in China:https://jmir.org/2021/1/e26089
(编辑:阎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