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葛艳玲)2022年12月12日下午,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承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2022)”顺利召开。张树庭校长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段鹏副校长主持开幕式,三国驻华大使和公使衔参赞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演讲,来自全球14个国家的高校、智库和研究机构的主要负责人、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可持续发展与共同未来”分别作主题发言,为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贡献了真知灼见。
论坛合影
张树庭校长代表学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2022)”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驻华大使、公使衔参赞以及来自世界各国嘉宾的大力支持与参会表示由衷的感谢。他指出,中国传媒大学始终致力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研究和全球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成立以来积极服务国家战略,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打造良好的国际传播与交流平台。本次论坛将为解决可持续发展及一系列关系全人类发展的世界性问题、为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建言献策。
段鹏副校长在主持时也对本次论坛寄予厚望。他表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的工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化发展开辟了新的窗口和平台,“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智库论坛(2022)”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学术研究和传播实践写下新篇章。
在大使论坛环节,来自南苏丹蒙代·昆巴阁下、斯里兰卡的驻华大使帕利塔·科霍纳阁下、韩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金辰坤先生分别作主旨发言,从不同视角阐释了在全球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重要价值和世界人民,尤其是中国与这些国家开展的一系列实践。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海外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颁奖典礼环节,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张艳秋宣布新建的五所海外研究中心,并向与会嘉宾播放中心共建方机构介绍视频。至此,中国传媒大学已与海外15个国家的高校、智库和机构合作建立16家人类命运共同体海外研究中心。会中宣布获奖名单,哈立德·泰穆尔·阿克拉姆获得个人杰出贡献奖,人类命运共同体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委内瑞拉”研究中心获得优秀海外研究中心奖。
两场学者论坛分别由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张艳秋、刘丰海主持。
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院长、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学术联盟执行副主席李怀亮教授发表了题为《对促进团结与加强合作的思考》的主题演讲。他指出,当前国际秩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价值观影响。这种情况下,就更需要充分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作用: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全人类共同利益为基础,涵盖经济秩序、安全问题以及共同发展等方面;其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去中心化的平等合作关系,有利于实现马克思所言的自由人联合体,并可以推动形成更加民主的国际关系;最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可以促进对话并加强合作,为人类提供一种新视角和新价值体系。
坦桑尼亚圣奥古斯丁大学公共关系和广告学院主任、人类命运共同体东非研究中心(坦桑尼亚)主任大卫·哈鲁纳·姆里修博士在《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体:非洲能向中国借鉴什么?》的演讲中,围绕中国与坦桑尼亚的合作关系阐释了命运共同体与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内涵。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新德里)国际研究学院前任院长斯瓦兰.辛格教授的发言题目为《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的全球发展倡议》,在发言中他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上阐述的现代化理念,对于中国在过去四十年中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表示高度赞赏。
秘鲁圣马尔科斯国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负责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秘鲁研究中心主任卡洛斯·阿基诺·罗德里格斯教授在主题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可持续发展和共同未来需要什么?》的演讲。
阿根廷拉普拉塔国立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拉美研究中心主任玛利亚·弗兰西斯教授的演讲主题为《中国的“绿色原则”:新时代新人文主义与命运共同体》。她认为人文主义元素与“命运共同体”理念中的“人性”是彼此呼应关系,希望各国能以此为经验,提升人文主义对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作用。
智利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项目研究中心负责人、中智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倡议研究项目主任安德烈斯·博尔克斯教授在《中国与智利的关系:科学合作以解决共同问题》为主题的演讲中提出,科学合作在国际关系中日益重要,可持续发展成为双边和多边合作中的关键因素。
斯里兰卡科伦坡大学(斯里帕利校区)大众媒体学院主任、人类命运共同体斯里兰卡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加特·塞纳拉特博士指出,全亚洲要建立起“亚洲共同体”的意识,亚洲媒体要正确看待“西方自由媒体”发展模式,要警惕其制造冲突的敌对媒体文化,发展出适用于全亚洲社会健康发展的媒体文化,从而促进协作互助的发展氛围。
加拿大皇家大学跨文化与国际传播硕士课程主任杜娟博士从本土化视角阐释了《组织社群韧性与可持续发展》。她围绕社群韧性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理论进行阐述,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进行了肯定。
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人类命运共同体东盟研究中心主任许庆琦先生作了《可持续发展促进和平与共同繁荣》的主题演讲。他指出,中国可以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分享减贫和绿色发展经验,中国的全球发展倡议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加快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人类命运共同体巴基斯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哈立德·泰穆尔·阿克拉姆先生发表主题为《构建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包容性发展模块》的演讲。阿克拉姆先生强调了当今世界政治、安全、经济等方面的不稳定因素造成国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新的挑战对于重塑话语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威海)全球胜任力研究院院长贾文山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胜任力——从全球胜任力转移到人类命运共同体胜任力》。他提议以全球胜任力为多元沟通动力,拓宽学术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委内瑞拉中国问题研究中心负责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委内瑞拉”研究中心主任艾玛拉·德格尔教授的发言题目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委内瑞拉”研究中心:“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性经验》。她举例说明中拉学术共同体的创建对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的促进作用。
常州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副主任、人类命运共同体墨西哥研究中心研究员埃斯特班·佐特尔教授的演讲题目是《人文交流:跨文化交际能力与命运共同体建设》。他跨文化领导力对促进跨文化交流中的相互理解起着重要作用,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们应齐心协力携手解决共同面临的挑战,以最终实现构建共同未来的美好畅想。
安哥拉卫理公会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科学和国际关系主任、人类命运共同体安哥拉研究中心主任佩德罗·德赛·莱尔·布兰奇博士的演讲题目为《全球性问题的全球性解决方案: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布兰奇博士从南方国家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可持续发展与共同未来的重要性。
尼日利亚伊巴丹大学传播与语言艺术系高级讲师、人类命运共同体西非研究中心(尼日利亚)主任埃比尼泽·阿德比西·奥拉武伊博士在题为《共同体媒体共创未来》的演讲中指出,重建起被西方媒体破坏的媒体传播环境,建立起非洲人民可信可依赖的共同体媒体,共同维护中非友谊与共同发展的美好未来。
论坛闭幕式上,中国传媒大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院副院长王四新教授作闭幕致辞。他表示本次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研究与实践具有启发和激励作用,并期待未来与各人类命运共同体海外研究中心在学术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COVID-19、气候变化、粮食问题、能源危机、战争和冲突给全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届论坛汇集学术界和业界顶尖专家,就可持续发展与共同未来展开卓有成效的分享与探讨,加强了跨学科、跨文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国际研究平台建设,开启了探索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新篇章。
(编辑:陈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