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校师生
融合门户
校外VPN
校园邮箱
OA办公平台
校外用户
考生
校友
访客
应聘者
首页
学校概况
学校简介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党委副书记、校长
党委副书记
纪委书记
副校长
校长助理
党委常委
学校章程
信息公开
数据中传
汇总标题
汇总大图
数据汇总
中传新闻
学院部门
党群职能部门
行政职能部门
直(附)属单位
教学科研单位
校园生活
信息化服务
设备仪器场馆预约
后勤服务
电话黄页
校历
校医院
心港湾
图书馆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专业建设
教学成果奖
课程教学
实践教育
教学名师
通识教育
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管理服务
规章制度
电子成绩单
学位论文编写规则
学生选课
师资队伍
学历继续教育
国际传媒教育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MBA人才培养
培训教育
白杨课堂
科学研究
科研学术简介
学术委员会
科研机构
国家级科研机构
省部级科研机构
其他高级别科研机构
校级科研战略机构
校级科研协作机构
校级科研创新机构
院级科研机构
学术期刊
科学研究处
科研学术
招生就业
本科招生
研究生招生
培训教育招生
学历继续教育招生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招生
国际预科招生
国际学生招生
MBA招生
MPA招生
职业教育国际(预科)招生
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合作交流
国际交流
国内合作
传媒大学教育基金会
教育发展中心
教育服务中心
旧版备份
首页
旧版备份
2023
中传新闻
白杨首页
学校概况
机构设置
科学研究
师资队伍
教育教学
招生就业
公共服务
人才招聘
培训信息
数字办公
新闻资讯
精品佳作
学术聚萃
学生部落
中传人物
VR校园
中传史苑
高校电视联播
大图切换
校园生活平台
专题
视频
传媒讲堂
最新更新
白杨网
招生信息
办公平台
就业信息
手机大图
视频测试
首页视频
首页视频1
专题建站
增量测试
2023
现任领导
中传新闻
今日推荐
通知公告
中传风采老
重要活动(老)
校园生活(老)
人才培养(老)
招生就业(背景)
现任领导特殊页
图片库
旧版入口
安全生产周1
中传新闻
2020-07-27
“面向未来的新文科建设线上高端论坛”成功举办
(通讯员 乐琦 胡洪春 图片 王庆福 王志超 刘晚琦)2020年7月24日上午,“面向未来的新文科建设线上高端论坛”在我校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新文科建设研究平台)承办,以“新文科、新人文、新征程”为主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线上论坛面向各高校开放,线下论坛设在中国传媒大学明德楼1018会议室。中国传媒大学校长、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副组长廖祥忠教授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演讲。来自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电影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出席线上论坛。校内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人文学院(新文科建设研究平台)全体人员在明德楼参加了研讨。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张晶主持,校内外师生近两百余人参与了此次论坛。廖祥忠校长指出,中国传媒大学一直以来秉承的发展理念与教育部新文科的发展理念高度契合,学校坚持“人文、工科、艺术”的融合发展,三大学科融合推进、协同发展,做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逐渐形成了信息传播领域 “文、工、艺、管、经、法、理”“小综合”的学科特色,以及多学科融
2020-07-24
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传基地召开工作座谈会
(记者 王雷亭)7月22日,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基地工作座谈会在明德楼918会议室举行。校党委书记、中传基地主任陈文申,校党委副书记、中传基地执行主任王达品,副校长段鹏出席座谈,中传基地专家,中传基地秘书处单位党委宣传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参会发言。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东建从基地成立、基地定位、研究方向、主要任务、取得成果以及下一步工作等方面,介绍了“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基地”的基本情况。校党委副书记、中传基地执行主任王达品传达了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7月18日建设座谈会会议精神及要求。他对基地下半年工作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将基地专家个人优势和研究团队力量相结合,推出高质量成果;二是将学校的统筹协同和专家团队的研究优势相结合,形成更具针对性和影响力的理论成果;三是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激发青年教师、拔尖人才理论研究和成果创新的积极性;四是发挥学校特色优势,在新媒体平台用多种形式对理论成果进行呈现宣传,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基地首席专家高晓虹教授、张晶教授以及范周、李怀亮、张金尧、关
2020-07-24
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毕业寄”系列工作圆满完成
(通讯员 张师迅)7月24日,随着最后一个毕业生宿舍全员办理退宿,播音主持艺术学院“毕业寄”系列工作圆满落下帷幕。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自今年6月以来,在学校总体工作要求下,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精心筹划、周密部署,完成了毕业材料整理打包、宿舍行李整理打包、档案整理核查、党团组织关系转接、“云”毕业典礼等毕业生相关工作。与此同时,学院不间断地为毕业生办理就业手续、提供就业指导等服务。6月30日上午,播音主持艺术学院2020“云”毕业典礼圆满落幕。学院院长鲁景超,党委书记郑维林,副院长李洪岩、喻梅,党委副书记陈卓,校友代表杨春老师,各毕业班班主任、辅导员,学院教师共同出席典礼,与2020届全体毕业生云端相聚,在同学们的重要人生节点送上真挚祝福。李洪岩老师代表学院领导班子及全体教师致辞,将三个“更懂得”送给毕业生——“唯其难得,更懂珍惜;唯其艰难,更懂奋斗;唯其寂寞,更懂坚持。”勉励毕业生要甘于寂寞,志存高远。7月7日-9日,学院开展2020届毕业生毕业材料整理工作,各职能部门、毕业班班主任、辅导员热情满满,积极参与。学院为毕业生们提供专属档案袋,袋外侧贴有邮寄毕业材料清单,学院老师一一
2020-07-24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毕业行李打包工作顺利开展
(通讯员 刘明君图片 刘明君)7月13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毕业行李打包工作拉开帷幕,包括学院院长刘剑波、党委书记李增瑞在内的106名教师参加了“‘信’好有我们,‘通’力来合作”云整理、云打包工作。作为学校毕业生数量最多的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本届毕业生共519人,宿舍数量169间,截止目前,已打包寄出的包裹数量近六千件。按照北京市常态疫情防控要求,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号召,采用“云整理、云打包”的方式开展毕业生离校工作,学院党委高度重视,成立了工作专班,统筹谋划、周密部署、广泛动员,要求全院上下通力合作、攻坚克难,并于7月8日发出给全体教师的动员书,号召学院全体教师与在京毕业生组成志愿者团队,帮助2020届毕业生完成行李打包邮寄工作。动员书一经发出,得到了全院老师们的积极响应,共106名专任教师及管理岗位老师报名参加。按照实际工作需求,学院领导干部、系主任、教工党支部书记带头,重点安排辅导员、班主任、中青年教师、研究生导师等参与行李打包工作。在打包工作开始前,学院组织全体报名教师参加了线上专题培训会。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的宿舍主要分布在中蓝E区、A区,梆子井4号楼、6号楼,47号楼,7号
2020-07-23
人文学院圆满完成2020届毕业生最后一课暨“打包爱、邮祝福”工作
(通讯员 乐琦)7月11日-22日,人文学院党委组织全体教师成立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打包爱、邮祝福”工作小组,以“诗心、智心、诚心”圆满完成毕业离校工作。全院师生从疫情防控工作大局出发,积极服从学校毕业整体工作安排,学院全体教师用心打包、以爱相随,立德树人、行为世范,以实际行动给2020届毕业生上好离校前“最后一课”。人文学院的2020届毕业生分布在84间国内毕业生宿舍,另涉及6间国际毕业生宿舍。在人文学院党委的号召下,从校内47号公寓楼到梆子井宿舍,从中蓝公寓到41号楼,从21号楼到37号楼,人文学院各教工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人文学院院长张晶教授率先垂范,与全院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本科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一起上阵,他们用言传身教,把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写在行动上、写在宿舍里。每一位老师尽心尽力与宿舍毕业生“点对点”全程在云视频中充分沟通、细细清点、认真打包。五颜六色的行李标签、整齐的打包箱、细密的泡沫包、详尽的清单……人文学院的老师们在毕业生的宿舍以不言之教告诉2020届毕业生:在
2020-07-23
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毕业生行李整理工作圆满完成
(通讯员 段锐)盛夏七月,烈日炎炎。我校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于7月16日圆满完成了2020届毕业生行李整理工作。34名学院教师、17名在京本硕毕业生与8名学院志愿者一起,共同整理了17间宿舍行李,为毕业生们送上了一份饱含祝福和情意的“毕业礼物”。为全面做好毕业生离校工作,让毕业生们感受到暖心、放心、贴心的毕业服务,学院领导班子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多次举办说明会、恳谈会、动员会、培训会、答疑会,广泛征集学生意见、动员在京师生志愿参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为妥善整理每位毕业生的物品,学院教师积极参加工作培训,认真学习分工、打包、核查、登记、寄送中的注意事项。学院为参与整理的师生准备了整理袋、快递箱、手套、马克笔、胶带、剪刀等工具,并配备了酒精喷雾、风油精、口罩、消毒湿巾等防疫消暑物资。7月16日一早,在毕业生行李整理工作开始之前,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邀请师生一同举行了一个简短而暖心的小型仪式。学院党总支书记战琦为此次工作做了动员,向大家的热情参与和无私奉献表示感谢,鼓励师生们秉承“勤政为公、学术并举”的学院精神,用自己的劳动为每一位毕业生提供温馨周到
2020-07-2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新闻传播业人工智能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向”深研会在我校召开
(通讯员 包圆圆)7月20日上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新闻传播业人工智能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向”课题深研会在我校召开。该项目由我校王晓红教授担任首席专家,邀请新华网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领域的领先媒体及相关机构加入课题组一同开展项目研究,是一项学界和业界联合攻关的重大课题。我校主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段鹏教授和科学研究处处长贾秀清教授出席会议并致辞。课题也得到了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受疫情影响,本次深研会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基于多学科交叉融合视角,从理论和实践双重维度,深入探讨新闻传播业人工智能应用实践的重点方向、理论建构的基本问题。包括课题特邀嘉宾、课题顾问、各子课题负责人、课题组成员等50余人参加深研会,会议由王晓红教授主持。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教授致辞段鹏副校长指出,当前我国媒体智能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业的应用也更加深入和广泛,要推动和实现好媒体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既是抓手,同时也是支撑、保障和方向。他指出,由王晓红教授担任首席专家的“我国新闻传播业人工智能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向”这个课题既体现出实践性、指导性,又代表着未来性与前瞻性,与“媒体
2020-07-21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毕业寄”工作圆满完成
(通讯员 王昕 张鑫雨)7月21日,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毕业寄”工作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毕业寄”工作涉及学院241名学生、62间宿舍,学院教职工全员参与了2020届毕业生的行李整理打包工作。为做好此次“毕业寄”工作,国际传媒教育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迅速响应学校号召,第一时间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7月9日,学院召开全体教职工线上动员会,院长金雪涛、党总支书记彭军动员学院全体教职工树立大局意识,本着“细心、耐心、爱心和高效”的原则,为2020届毕业生开展“云打包”“云寄送”服务,得到了全院教职工的积极响应。学院进行“毕业寄”“云动员”7月10日,学院组织召开线下工作布置会,对学院老师开展培训,进一步明确了分工、流程及注意事项。当天,学院6个工作组迅速投入工作,采购纸箱、编织袋、塑料袋、防潮压缩袋等各类打包物资和围裙、口罩、手套、消毒湿巾等防护物品。7月13日,打包物料全部到位。与此同时,前期的通知、沟通等工作也顺利完成。7月14日,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毕业寄”工作团队在集结领取核对物资后,由学院领导班子带队,分别前往中蓝和梆子井学生公寓。整理、分配、核对物资打包
2020-07-21
我校首次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校内抽检
(通讯员 温暖)在学校党委和学校行政对教育质量评估和督导工作的关怀和领导下,教育质量评估与督导处自成立以来,积极主动担当,立意创新作为,在配合学校进行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全面创新创立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系统的同时,依据《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办法》【中传政字(2019)201号】,于7月13日开展了首次研究生学位论文校内抽检,标志着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工作的全面开启。根据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中国传媒大学2019-2020学年度研究生学位论文校内抽检工作抽签会议,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作为中国传媒大学学位论文抽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学校纪委(监察处)、研究生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人事处和教务处等相关职能单位代表,在教育质量评估与督导处会议现场参与抽签过程,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分管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在云端参加会议。根据《抽检办法》相关规定,本次学位论文校内抽检依据教育部学位论文抽检规则,共抽出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11篇,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37篇,与重点抽检的三篇博士学位论文和七篇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一起,共计58篇学位论文将统一报送教育部学位论文送审平台,
2020-07-20
2020年秋季学期双师思政实验课线上启动会召开
(通讯员 阴军莉)7月17日下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携手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广告学院,共同召开了2020年秋季学期双师思政实验课线上启动会。马克思主义学院刘东建院长、傅楠书记、郑波副书记,教务处贺小飞副处长,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胡泽副院长、樊娜副书记,广告学院赵新利副院长、韩伟副书记,以及授课团队的五位主讲老师参加了启动会。启动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郑波副书记主持。教务处贺小飞处长首先表达了对双师思政实验课的大力支持,肯定了2019年秋季首轮双师思政课的做法,对新一轮课程提出了要求和建议。马克思主义学院傅楠书记介绍了双师思政实验课的启动背景,明确了双师课在推进学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的意义。首轮双师思政实验课授课团队的赵波老师、刘晓飞老师和樊娜老师分别分享了授课经验和收获感受。赵波老师重点介绍了课程的六大专题内容,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最终凝练出“一个标准,两层互动、三维构建、四大目标”的教学模式,将课内课外相融合,将专业实践与思政教育相整合,以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效果。刘晓飞老师以音乐人的家国情怀专题授课为例,介绍了针对音乐学专业采取的对话式的授课方式,以及增强学生参与感的方法。樊娜
2020-07-20
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毕业生宿舍整理工作圆满完成
(通讯员 容丽瑶) 2020年7月13日至17日,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动院有你,不会忘‘寄’”行李打包邮寄工作在学院老师与志愿者们的共同努力下有序完成。学院积极动员,全院上下勠力同心,包括学院党委书记曹坤、院长黄心渊在内的四十余名教职工参与了本次志愿服务活动。学院教职工积极参与行李打包为了做好“动院有你,不会忘‘寄’”行李打包邮寄工作,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精心筹备与协调,制定了详细的工作流程。在工作准备阶段,为了给毕业生们提供贴心,细致的“云打包”服务,学院收集了毕业生行李清单、召集在京低风险地区志愿者师生返校、以毕业生宿舍为单位建立小组展开工作。志愿者培训、进入宿舍前领取健康包物资、排队扫码登记及现场连线沟通同时,学院也为志愿者师生准备了移动Wi-Fi、360摄像头、充电宝、工作服、口罩、桌布、姓名贴、手套、湿巾、洗手液等物资,为每位师生提供贴心、温暖的后勤保障服务。同时,在进入学生宿舍前,宿舍管理员为每一位志愿者师生进行了体温检测和信息登记,确保打包过程健康安全可追溯。师生志愿者使用水滴摄像头与毕业生现场连线在行李打包过程中,志愿者们使用不同颜色的胶带封箱包装,配合视频通话,有效杜绝
2020-07-20
廖祥忠校长出席文化产业管理学院2020年春季学期总结大会
(通讯员 周丽娜)2020年7月16日下午,文化产业管理学院2020年春季学期总结大会在明德报告厅举行,廖祥忠校长出席并做重要讲话。学院各科室负责人在会上汇报了本学期党务、行政、教学、科研、学工、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尽管新冠疫情使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得异常困难,但学院在多个方面仍然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一是半年科研经费超过去年一年,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背景下,学院上半年达成意向项目经费1260万元,超过去年全年科研经费总额;二是论文发表和舆情报告又上新台阶,上半年全院共发表论文、研究报告等40余篇,其中范周教授的《数字经济变革中的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学院多篇舆情报告得到中央相关部委的采纳,部分获得主要领导的批示;三是《大运河文化辞典》的编撰填补国内运河研究空白,大运河文化辞典是一项具有重要政治与时代意义的重大文化工程,学院在北京市社科共立15个项目,有30名老师和89名同学参与此项工作,目前初步完成辞条编撰近两百万字;四是学院中标北京文化创意大赛媒体服务唯一承办机构,首次由高校机构承担北京文化创意大赛的媒体中心职能;五是录制视频课程,“知识帮扶”武汉高校,为江汉大
2020-07-20
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送马工程”暖心毕业“寄”
(通讯员 孟蝶)一笺青春,翻涌成夏;三载芳华,纸短情长。疫情还未结束,毕业季已悄然来临。为全力解决疫情影响下毕业生离校的诸多困扰,给毕业生提供更好、更暖心的毕业服务,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傅楠、院长刘东建于2020年7月11日带领全院十六位领导和教师,借助线上连线的方式亲自帮助学院毕业生收拾、打包和邮寄宿舍行李,倾情打造最暖心毕业“寄”。行李打包前期,学院党总支书记傅楠、院长刘东建、党总支副书记郑波、副院长赵瑞琦积极响应国家和学校的号召,主动牵头成立“送马工程”行动小组,并在团总支书记王博的统筹协调下落实建立微信群聊、确定毕业生床位信息、确认行李打包顺序、登记毕业生家庭住址等一系列流程;在此基础上,向全院领导和教师发出参与号召,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与支持。7月11日上午,学院16位参与人员在学院楼集合,领取基本物资,之后分别前往校内7号(男生)和47号(女生)公寓楼宿舍。在与毕业生开启一对一视频连线并确认在线之后,各位工作组成员按照公共区域、个人区域的整理顺序,认真地依次将书桌、铺位、橱柜、抽屉、箱子中的衣物、书本文具、日用品等各类物品进行了分类打包及装箱,并将贵重物品、
2020-07-18
我校教师撰写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法律案例库
(通讯员 刘畅)近日,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2020年度教学案例入库评审结果公布,我校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副教授撰写的案例《快播公司诉深圳市市场监管局行政处罚案》经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初审和会审,在全国各大法学院校申报的近400个案例中脱颖而出,直接入库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这也是郑宁副教授撰写的案例第二次入选该案例库。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于2013年5月成立,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指导,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牵头,各相关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建设,旨在推动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的案例代表了当前案例建设的最高水平,案例入选情况成为国家专业学位授权审核与评估工作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我校法律系一直高度重视法律硕士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积极组织教师撰写案例,入选比例在全国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编辑:阎玺)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2387
记录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页码
141
/
171
跳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