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网
新版官网| 融合服务门户| 登录| [ENGLISH]

最新更新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召开建院3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

来源:新闻网    2025-09-30   作者: 浏览量:10

(通讯员 王昂 陈雨菲 叶可欣 摄影 张群 徐朋彬)金秋九月,丹桂盈香。9月26日上午9时,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建院30周年创新发展大会在中传讲堂隆重举行。全院师生员工、校友和关心支持学院建设发展的各界人士代表共计400余人齐聚一堂,共襄盛会。

廖祥忠书记与前来参加大会的嘉宾、校友和老教授们亲切交流并合影留念。

此次庆祝大会近200位校友返校,现场气氛热烈,从签到台的热闹互动,到主会场的激情致辞,校友们的热情感染着在场每一个人,让这场相聚充满温暖与活力。

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始。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李熠星,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龚波,北京邮电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彭木根,新华社通信技术局副局长林波,中国广播电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黄涛,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总工程师徐忠,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207所总工程师殷红成,中国航天科工二院25所空间工程领域副总工程师蒋清富,中央电视台原副总工程师宋宜纯,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晖,中国传媒大学原副校长、雄安校区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刘守训,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吕锐出席本次大会。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晖致辞。王晖受廖祥忠委托,向学院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向莅临学院成立三十周年庆祝活动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各界人士,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王晖表示,今天,在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全体师生回信一周年的重要时刻召开建院三十周年创新发展大会,就是通过回顾办学历程、展示发展成果、谋划未来方向,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创新发展的责任感,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在学院落地生根。建院三十年来,学院历届党政领导班子带领广大师生,抓住“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历史契机,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传媒大学进程中勇当“排头兵”。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学院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经过三十年不懈努力,学院办学实力雄厚,专业特色鲜明,育人成果显著,科技成就斐然,为繁荣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近年来,学院聚焦服务媒体融合纵深发展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国家战略,正在努力培养智慧广电、智能传媒、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战略科技人才。

王晖代表学校党委就学院未来发展提三点要求:一是始终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不断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改革创新,以信通人的责任感和创新力,为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贡献更大力量。二是落实落细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为助力学校更好实现从“弯道超车”到“换道领跑”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贡献“信通智慧”。三是破解传媒教育大变革与教师能力素养现有结构之间的主要矛盾,建强面向未来的教师队伍,为建成百年强院涵养文化底蕴。

李熠星在致辞中向学院建院3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并向长期以来为国家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事业付出辛勤劳动的全校师生和历届校友致以崇高的敬意。李熠星表示,作为奋战在一线的广电人,有幸见证了近年来学校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显著提升。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作为学校信息通信领域的中流砥柱,长期植根于广电传媒与文化科技领域,深耕电子信息领域相关学科,为国家广电事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李熠星指出,多年以来,从我校走出的校友人才济济,他们勤恳工作、努力创新,始终与国家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事业的改革发展同心同向,全力服务国家部委建设,深度支撑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发展,有的已成为行业领军学者。中传学子用实际行动充分体现了“上手快、筋骨壮、后劲足”的培养优势,得到了业界内外的一致好评。

面向未来,希望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各位老师、师弟师妹们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如既往深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为推动行业改革创新突破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出席本次大会的还有北京科技教育促进会、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地球站、北京市社会组织管理中心、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广电广播电影电视设计研究院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媒体机构的领导来宾,以及来自北京中天鸿大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赛科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索尼(中国)有限公司、索尼影像技术学院、中电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北京科旭威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云戏(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华栖云科技有限公司、华创广电(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艾嘉博瑞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移动北京公司等企业代表。

彭木根在致辞中代表兄弟院校向学院表示热烈祝贺。彭木根表示,两所学校均传承优良红色基因,把服务国家作为最高追求,矢志不渝培养一流人才,始终奋进在中国高等教育前列。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秉承中传理工科教育办学历史,实现了从单一的广电无线电专业到包含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专业的跨越式发展,在服务学校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媒体融合纵深发展中提出“工科方案”,推动中国传媒腾飞向前。

彭木根表示,作为理工类兄弟高校,两校守望相助、携手共进,在学术交流、联合科研、合作培养等方面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和良好的合作基础,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同体、流动体、融合体。希望未来两校在更多前沿领域深化协同创新,进一步完善长效合作机制,推动更多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成果落地。

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成都大学、俄罗斯圣光机大学等学院相关负责人出席会议。此外,北京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北京科技大学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数理学院、武汉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等20多所兄弟高校学院发来贺信。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钟丹丹主持大会。

与会来宾一同观看《信启万象 通联未来》学院宣传片,影片重温了信通人与传媒事业同频共振的历程,感受“信启万象、通联未来”的初心传承。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金立标致辞。金立标首先代表学院向莅临大会现场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为学院开拓基业、倾注心血的历任领导、离退休老同志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向学院全体师生员工,以及从五湖四海荣归母校的各位校友们,致以最亲切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学院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合作伙伴,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金立标表示,从1995年成立至今,学院和学校始终同频共振、一起成长,在人才培养上,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广播电视、传媒与文化科技领域优秀毕业生;在科学研究上,面向世界前沿与国家战略,依托“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产出了智能视听生产平台等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在学科专业上,服务媒体融合与国际传播的国家战略,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成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在社会服务上,学院全力服务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文旅部等国家部委以及国防科技领域,深度参与文化科技、社会治理等重大科技任务。

金立标指出,三十而立,是成熟的标志,更是新征程的起点。面向教育强国,学院将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培养更多守护人类共同价值的传媒人才。面向AI时代,学院将重构AI时代“新工科”培养体系,培养更多驾驭人工智能、具有新质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未来传媒科技人才。面向科学研究,学院将坚持科技创新,聚焦智能视听、媒体通信、电磁计算等前沿方向,在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上实现原创性突破。面向国际一流,学院将与国际顶尖院校、行业头部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和人才培养基地,全面提升国际学术声誉。面向学院文化,将三十年来形成的“严谨求实、追求卓越”的信通精神,化成凝聚全体师生和校友的精神力量,激励一代又一代信通人勇往直前。

大会现场播放了来自全球校友祝福视频短片。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的决策岗到航天航空的科研一线,从腾讯、阿里的技术前沿到高等教育的讲台,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校友通过云端以多种方式传来了最真挚的祝福。

1996级校友、北京赛科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登彪作为校友代表发言。李登彪代表全体校友祝福学院30周年生日快乐。李登彪深情回顾了在校学习生活,以及母校对自己的悉心培养。李登彪表示,学院赋予自己的不仅是知识,更是面对挑战的勇气和创新思维。为回馈学院培养,李登彪创办的北京赛科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捐赠10万元与学院共同设立“赛科世纪奖学奖教金”,连续三年,用于奖励优秀的学生、教师,为学院教育事业发光发热。

沈琴教授作为学院离退休教师代表发言。她深情回顾了入院工作五十年来,以亲历者视角见证学院从艰苦创业到蓬勃发展的繁荣历程。从教生涯中,沈琴教授始终秉持“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使命,累计荣获22项教学荣誉。退休后沈琴教授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连续担任了十八年的教学督导组负责人工作,为学院教学水平、育人质量保驾护航。面向未来,沈琴教授寄语学子们要勇于战胜自我、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做生命的强者,走向胜利的未来!

来自学院的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及校友代表,共同奉献文艺表演诗朗诵《星河筑梦》。

发创新成果,赴百年之约。作为院庆系列活动,学院前期举办了一系列高水平合作项目,成果发布仪式在大会现场举办。

学院发布“智能视听新技术”,并展示“视频生成大模型排行榜”以及“智能拍摄与导播”成果。

学院践行“校企携手,共筑育人高地”理念,积极与行业单位紧密携手,构建“科技赋能教育、教育反哺产业”的良性生态。校基金会秘书长杨鹏与华创广电(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李一赛、北京中天鸿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燕武、加壹企划公司委托代表宋昇女士、中国广播电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黄涛、北京艾嘉博瑞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寅畏、中国演艺设备技术协会秘书长黄增光、北京赛科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李登彪、北京科旭威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先运签署奖学奖教金协议。

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俄罗斯圣光机大学也向此次大会送来了祝福。

为进一步加强学院办学国际化特色,筑牢与世界知名高校合作纽带,中俄智能媒体通信联合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中国传媒大学智能通信科研团队、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信息技术、机械学与光学研究型大学智能控制科研团队双方代表为中俄智能媒体通信联合研究中心揭牌。

站在三十周年的节点,既回望过往,更聚焦当下、共探前沿。金立标院长与北京理工大学信息与电子学院院长忻向军、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冯志勇、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戴飞、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党委书记沈渊、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张海君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电子信息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主题在大会现场呈现了一场精彩的圆桌论坛。

六位院长就“新工科”人才培养、学生核心能力与素养提高、高水平师资引育、AI工具使用技术伦理、有组织科研、国际化交流、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变于不变等方面进行了富有卓见的探讨,引发了现场师生强烈共鸣。

三十载薪火相传,学院取得今天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老一辈教育工作者的默默耕耘。大会现场,学院各位青年教师向老领导、老教授代表献花。

原北京广播学院周铜山副院长为学院30周年题贺词。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合唱团演唱歌曲《光亮》。

三十而立,未来可期。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将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回信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牢记“教育强国,中传何为”这一时代命题,紧紧抓住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细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为助力学校更好实现从“弯道超车”到“换道领跑”的跨越式、高质量发展贡献“信通智慧”。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创新发展大会在《年轻的白杨》声中结束。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信
中国传媒大学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