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英琪)10月27日,由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境外学生事务中心联合主办,国家留学基金委“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暑期学校”项目与“亚洲校园计划”项目联合资助的“老北京·新北京”中日韩泰动画与数字艺术国际工作坊在北京圆满落幕。来自东京艺术大学、韩国艺术综合大学、泰国国王科技大学、泰国艺术大学的17位师生,与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的师生共同完成了为期两周的跨文化创作与学术交流。

工作坊全体师生合影
本次项目是我校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以“亚洲校园计划-东盟动画联盟项目”为支撑获批的“2025年中国政府奖学金国际暑期学校项目”之一,由贾秀清教授、宋雷雨教授、成星老师、王烨老师、江怡辰老师联合策划并实施,旨在通过艺术教育交流深化国际青年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体验,推动动画与数字艺术的跨文化创新。
开幕式:以艺术搭建文化交流之桥
10月13日的开幕式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由工作坊项目负责人成星老师主持。
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副院长崔蕴鹏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北京是一座兼具历史厚度与现代活力的城市。希望大家通过实地考察与艺术创作,记录下‘老北京’与‘新北京’的独特风貌,用数字艺术语言讲述这座城市的文化变迁。”
教育部“亚洲校园计划”中国传媒大学项目负责人、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贾秀清教授在发言中回顾了中日韩泰四国高校在艺术教育领域长期的合作历程。她表示:“艺术教育是沟通不同文化的重要桥梁。希望同学们通过本次工作坊,用心发现北京的古老与新生,在交流与创作中找到共情与灵感。”
中国传媒大学境外学生事务中心的郭玥鑫老师也代表学校致辞。她指出:“国际暑期学校项目不仅是学术与创作的交流平台,更是深化理解、增进友谊的契机。希望大家在北京的每一次体验,都能成为未来创作的灵感源泉。”

深入北京:用脚步丈量文化与时代
在为期两周的工作坊中,参与师生深入探访了故宫博物院、慕田峪长城、首都博物馆、东四胡同博物馆、前门大栅栏、798艺术区、北京CBD等具有代表性的传统与现代地标,感受这座城市的时间层次与文化脉动。
项目还邀请了光明出版社史宁老师带来专题讲座《北京中轴线及其文化》,以及北京联合大学周玉基教授主讲《从古城到未来之城:北京的城市复兴与文化新浪潮》,帮助师生从历史与城市学视角理解北京的空间与精神结构。

创作成果:多元形式展现“老北京、新北京”
在深入采风与调研后,四国师生分组展开以“老北京·新北京”为主题的艺术创作。最终成果涵盖了动画短片、数字杂志、声音视觉化影像、系列平面设计、绘本以及交互游戏等多种形式,共同构成一场充满创造力的跨媒介艺术展映。
10月27日上午,项目成果展映在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举行。展映现场气氛热烈,观众们沉浸在艺术与文化交织的视觉盛宴中。





工作坊部分作品截图
青年声音:创作即理解,交流即成长
展映结束后,来自各国的师生纷纷分享了自己的感想。韩国艺术综合大学教授朴钟伸感慨道:“北京是一座能激发想象力的城市,我们在这里看到传统艺术与数字科技的完美融合。”东京艺术大学教师斋藤光平表示:“我在胡同的清晨画下影子时,突然理解了‘慢节奏’的北京,也理解了中国人对时间的从容。”泰国国王科技大学学生Piyatida Kaewkoon分享说:“这是我第一次用动画讲述别国的故事,而这座城市的故事让我想继续学习中文。”泰国艺术大学学生Chankhaoropkhun Tanchanok则表示:“通过合作,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北京的传统与现代,更是文化交流的多重维度。”

尾声:从北京出发,走向更广阔的艺术世界
“老北京·新北京”工作坊的成功举办,标志着中国传媒大学在推动教育国际化与文化交流领域迈出了新一步。未来,学校将继续拓展、建设国际化平台,开展多模态国际项目,深化与世界各国高校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索艺术教育的新路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