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东建 张寒 摄影 张炳玲 张辰)11月9日,我校举办“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传播”高端论坛,此次论坛是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基地成立后主办的首次论坛,旨在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传播经验,总结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创新规律,把握马克思主义国际发展的方向,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本次论坛共由三部分组成,上午的主论坛由中共中央编译局办公厅副主任兼高端智库办公室副主任胡长栓和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付教授共同主持。共有来自德国、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的六名专家和学者进行了主旨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基地主任刘守训教授发表致辞,他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正处于发展的大好阶段,我们要在相应领域发挥好应有的作用,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我们在面临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挑战、新问题时,要掌握新规律、总结新经验,将其转化为传播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动力。
德国恩格斯故居博物馆档案研究员Dette Thorsten以“恩格斯在英国曼彻斯特”为题回顾了恩格斯思想的历史脉络。德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论丛新辑》主编卡尔▪埃里希▪福尔格拉夫先生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编辑的新视角重新审视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关于政治经济学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金民卿教授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问题与挑战出发,提出我们在对外传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坚守自身的话语体系,要敢于同世界上任何一种文明交流与斗争,要客观地面向外国公众讲好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央编译局研究员鲁路以马克思关于法文版《资本论》出版的书信为依据,提出马克思在其理论进行国际传播时针对不同国家、不同受众、不同语言采取了不同的传播策略,马克思对传媒的考虑对于我们在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走向世界都是一种启迪。
中国人民大学臧峰宇教授提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海外传播过程中要坚守哲学话语体系,在商讨与合作中阐述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成果。中国传媒大学王锦刚副教授从模因与现象学方法的角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跨文化传播。
下午的两场分论坛分别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东建教授和中国地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申健教授主持。山西财经大学王効民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张秀芹教授、中国延安干部学院薛琳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尚会永副教授、中国社科院哲学所毕芙蓉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姚旭副教授和杨倩副教授分别从话语体系的角度、历史的角度、中国企业发展的角度以及国内外传播的角度阐释了自己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传播的认识与研究,引发了在场专家与学者的思考。
最后,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付教授做了总结讲话,她希望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研究队伍能够不断扩大,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基地能够发挥应有作用,搭建好平台、选好主题、请好嘉宾,真正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的孵化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传媒大学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基地,是国内首家部校合作的马克思主义传播研究机构,有望通过共建基地和举办论坛,集合中国乃至世界的研究力量和资源智库,共同致力于发展和繁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实现中国话语体系在世界的传播而努力。
(编辑:陈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