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校师生
  • 融合门户
  • 校外VPN
  • 校园邮箱
  • OA办公平台
  • 校外用户
  • 考生
  • 校友
  • 访客
  • 应聘者
  • 首页
  • 学校概况
    • 学校简介
    • 现任领导
      • 党委书记
      • 党委副书记、校长
      • 党委副书记
      • 纪委书记
      • 副校长
      • 校长助理
      • 党委常委
    • 学校章程
    • 信息公开
    • 数据中传
      • 汇总标题
      • 汇总大图
      • 数据汇总
  • 中传新闻
  • 学院部门
    • 党群职能部门
    • 行政职能部门
    • 直(附)属单位
    • 教学科研单位
  • 校园生活
    • 信息化服务
    • 设备仪器场馆预约
    • 后勤服务
    • 电话黄页
    • 校历
    • 校医院
    • 心港湾
    • 图书馆
  • 人才培养
    • 本科生教育
      • 专业建设
      • 教学成果奖
      • 课程教学
      • 实践教育
      • 教学名师
      • 通识教育
    • 研究生教育
      • 研究生管理服务
      • 规章制度
      • 电子成绩单
      • 学位论文编写规则
      • 学生选课
    • 师资队伍
    • 学历继续教育
    • 国际传媒教育
    •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 MBA人才培养
    • 培训教育
    • 白杨课堂
  • 科学研究
    • 科研学术简介
    • 学术委员会
    • 科研机构
      • 国家级科研机构
      • 省部级科研机构
      • 其他高级别科研机构
      • 校级科研战略机构
      • 校级科研协作机构
      • 校级科研创新机构
      • 院级科研机构
    • 学术期刊
    • 科学研究处
    • 科研学术
  • 招生就业
    • 本科招生
    • 研究生招生
    • 培训教育招生
    • 学历继续教育招生
    • 国际传媒教育学院招生
    • 国际预科招生
    • 国际学生招生
    • MBA招生
    • MPA招生
    • 职业教育国际(预科)招生
    • 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 合作交流
    • 国际交流
    • 国内合作
    • 传媒大学教育基金会
    • 教育发展中心
    • 教育服务中心

旧版备份

首页  旧版备份  中传新闻
  • 白杨首页
  • 学校概况
  • 机构设置
  • 科学研究
  • 师资队伍
  • 教育教学
  • 招生就业
  • 公共服务
  • 人才招聘
  • 培训信息
  • 数字办公
  • 新闻资讯
  • 精品佳作
  • 学术聚萃
  • 学生部落
  • 中传人物
  • VR校园
  • 中传史苑
  • 高校电视联播
  • 大图切换
  • 校园生活平台
  • 专题
  • 视频
  • 传媒讲堂
  • 最新更新
  • 白杨网
  • 招生信息
  • 办公平台
  • 就业信息
  • 手机大图
  • 视频测试
  • 首页视频
  • 首页视频1
  • 专题建站
  • 增量测试
  • 2023
  • 中传新闻
  • 2022-06-20
    中传9项成果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通讯员 付李琢)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示了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我校9项成果荣获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4项成果获一等奖,5项成果获二等奖,涉及文学、艺术学、工学等学科门类。中国传媒大学入选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成果名单(按《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顺序)教育教学成果奖每4年评选一次,是教育教学领域的最高奖项,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近年来,我校持续深化“四个一批”专业建设和“五个一流”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面实施本科教育改革,涵育教学文化,推进教学学术。此次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评数量达到历年最高。未来,学校将继续立足学校特色,面向国家战略,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实践,发挥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的引导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编辑:阎玺)
  • 2022-06-20
    中传9项成果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通讯员 付李琢)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示了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我校9项成果荣获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其中4项成果获一等奖,5项成果获二等奖,涉及文学、艺术学、工学等学科门类。中国传媒大学入选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成果名单(按《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顺序)教育教学成果奖每4年评选一次,是教育教学领域的最高奖项,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近年来,我校持续深化“四个一批”专业建设和“五个一流”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全面实施本科教育改革,涵育教学文化,推进教学学术。此次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获评数量达到历年最高。未来,学校将继续立足学校特色,面向国家战略,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实践,发挥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成果的引导示范作用,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编辑:阎玺)
  • 2022-06-20
    2022“我为家乡非遗代言”大学生公益主题活动启动
    (通讯员 叶怀阳 孙亚楠)6月15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与腾讯集团共同主办,文化发展研究院与腾讯社会研究中心承办的“非遗传播新力量——‘我为家乡非遗代言’大学生公益主题活动”启动会于线上顺利举行。政府部门、学界、业界代表齐聚云端,围绕如何以数字赋能新时代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更好地了解非遗、传播非遗、传承非遗,助力大学生在非遗传承传播领域创业就业,促进乡村振兴等话题,为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进行前瞻性的对话和交流。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腾讯集团副总裁陈发奋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熊澄宇、执行院长张洪生,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红联合主持。王晨阳司长在致辞中表示,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大力弘扬非遗的时代价值,展现时代风采,不断推动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段鹏副校长代表中国传媒大学向与会领导和专家表示感谢。他表示,政府部门、社会力量与高等学校携手并进
  • 2022-06-20
    2022“我为家乡非遗代言”大学生公益主题活动启动
    (通讯员 叶怀阳 孙亚楠)6月15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与腾讯集团共同主办,文化发展研究院与腾讯社会研究中心承办的“非遗传播新力量——‘我为家乡非遗代言’大学生公益主题活动”启动会于线上顺利举行。政府部门、学界、业界代表齐聚云端,围绕如何以数字赋能新时代大学生,引导大学生更好地了解非遗、传播非遗、传承非遗,助力大学生在非遗传承传播领域创业就业,促进乡村振兴等话题,为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进行前瞻性的对话和交流。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段鹏,新京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刘军胜,腾讯集团副总裁陈发奋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熊澄宇、执行院长张洪生,中国传媒大学非遗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杨红联合主持。王晨阳司长在致辞中表示,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大力弘扬非遗的时代价值,展现时代风采,不断推动非遗更好融入现代生活。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段鹏副校长代表中国传媒大学向与会领导和专家表示感谢。他表示,政府部门、社会力量与高等学校携手并进
  • 2022-06-17
    王晖副校长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讲授专题思政课
    (通讯员 孙象然)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胸怀“国之大者”,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6月13日晚,王晖副校长走进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本科生专业课《广播电视发送技术》的线上课堂,讲授了一堂题为“传承红色基因 扎根中国大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思政课。课程由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副教授孙象然主持,2019级通信工程专业、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在线听课。王晖副校长围绕“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奋进力量”“扎根中国大地 培养强国栋梁”“扎根中国大地 续写青春之歌”四个主题,分享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系列改革举措,通过讲述中国工程院院士、1978级电视工程专业校友丁文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1990级无线电技术专业校友余雷和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1998级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校友蒋清富三位优秀校友代表的动人事迹,展现一代代传媒学子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
  • 2022-06-17
    王晖副校长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讲授专题思政课
    (通讯员 孙象然)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厚植家国情怀,胸怀“国之大者”,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6月13日晚,王晖副校长走进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本科生专业课《广播电视发送技术》的线上课堂,讲授了一堂题为“传承红色基因 扎根中国大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思政课。课程由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副教授孙象然主持,2019级通信工程专业、广播电视工程专业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在线听课。王晖副校长围绕“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奋进力量”“扎根中国大地 培养强国栋梁”“扎根中国大地 续写青春之歌”四个主题,分享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详细介绍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和系列改革举措,通过讲述中国工程院院士、1978级电视工程专业校友丁文华,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1990级无线电技术专业校友余雷和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1998级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校友蒋清富三位优秀校友代表的动人事迹,展现一代代传媒学子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
  • 2022-06-15
    李众副书记讲授抗疫专题思政课
    (通讯员 陈萌)6月13日下午,校党委副书记李众在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报告厅讲授“心怀‘国之大者’,在疫情大考中交出满意青春答卷”专题思政课。各学院在校生学生代表、校园疫情防控学生党员先锋队代表、青年先锋队代表听取了专题思政课。李众副书记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投身防疫抗疫工作做出的努力与贡献,通过在校学生党员冲锋在前的动人事迹,特别是梆子井公寓学生社区同学们开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成功案例,引导同学们深刻认识学生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性。李众副书记特别强调了“疫情之下,诚信立身”的重要性,希望中传学子树立诚信意识,用诚信托起抗疫使命。李众副书记指出,当前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学们要从全国上下同心抗疫中认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心怀“国之大者”,“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树立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在疫情防控的急难险重中锤炼本领、淬炼品格,践行“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李众副书记的授课由浅入深、贴近实际、案例生动、引人入胜。大家纷纷表示,要进一步树立责任意识,做好自己身心安全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心怀“国之大者”,
  • 2022-06-15
    李众副书记讲授抗疫专题思政课
    (通讯员 陈萌)6月13日下午,校党委副书记李众在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报告厅讲授“心怀‘国之大者’,在疫情大考中交出满意青春答卷”专题思政课。各学院在校生学生代表、校园疫情防控学生党员先锋队代表、青年先锋队代表听取了专题思政课。李众副书记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积极响应学校号召、投身防疫抗疫工作做出的努力与贡献,通过在校学生党员冲锋在前的动人事迹,特别是梆子井公寓学生社区同学们开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成功案例,引导同学们深刻认识学生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性。李众副书记特别强调了“疫情之下,诚信立身”的重要性,希望中传学子树立诚信意识,用诚信托起抗疫使命。李众副书记指出,当前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学们要从全国上下同心抗疫中认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作为新时代青年,要心怀“国之大者”,“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树立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在疫情防控的急难险重中锤炼本领、淬炼品格,践行“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李众副书记的授课由浅入深、贴近实际、案例生动、引人入胜。大家纷纷表示,要进一步树立责任意识,做好自己身心安全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心怀“国之大者”,
  • 2022-06-15
    我校学生在首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斩获佳绩
    (通讯员 武瑶)日前,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获奖名单公布。由我校戏剧影视学院环境设计系曹凯中老师指导的多名学生在大赛“黄河之村”非遗赋能空间赛道中脱颖而出,共获得金奖1项、银奖2项。大赛以“创意,让乡村更美好”为宗旨,采用“乡村出题+高校答题+成果落地”的比赛模式。我校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在曹凯中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环境设计系的学生们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综合统筹“乡村+景区+古城”,充分挖掘河南沿黄非遗资源,通过创意设计和现场实践,最终呈现了三个非遗乡村空间。非遗乡村空间的设计与实施,不仅讲好了黄河非遗故事、强化了非遗的活态保护,还将河南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的触媒。此次获奖也体现了中国传媒大学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责任与担当。“豫见恬园”效果图“豫见恬园”实景金奖作品《豫见恬园——山水隐庐咖啡屋及农园改造》利用现有资源对空间进行改造,让咖啡屋和农园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并且赋予空间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为民宿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保留咖啡屋原始自然
  • 2022-06-15
    我校学生在首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斩获佳绩
    (通讯员 武瑶)日前,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首届全国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获奖名单公布。由我校戏剧影视学院环境设计系曹凯中老师指导的多名学生在大赛“黄河之村”非遗赋能空间赛道中脱颖而出,共获得金奖1项、银奖2项。大赛以“创意,让乡村更美好”为宗旨,采用“乡村出题+高校答题+成果落地”的比赛模式。我校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号召,在曹凯中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环境设计系的学生们利用自身专业优势,综合统筹“乡村+景区+古城”,充分挖掘河南沿黄非遗资源,通过创意设计和现场实践,最终呈现了三个非遗乡村空间。非遗乡村空间的设计与实施,不仅讲好了黄河非遗故事、强化了非遗的活态保护,还将河南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文旅融合发展的触媒。此次获奖也体现了中国传媒大学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责任与担当。“豫见恬园”效果图“豫见恬园”实景金奖作品《豫见恬园——山水隐庐咖啡屋及农园改造》利用现有资源对空间进行改造,让咖啡屋和农园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并且赋予空间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为民宿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保留咖啡屋原始自然
  • 2022-06-13
    李新军副校长讲授“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思政课
    (通讯员 孙靖)6月7日上午,李新军副校长走进本科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讲授“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云端思政课,全校13个教学班400余名本科生共同在线聆听。这是李新军副校长本学期第二次为本科生讲授思政课,也是本学期规模最大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李新军副校长从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核心要义以及如何做好贯彻落实三个方面带领同学们深入学习,用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丰富案例,系统生动解读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十一个坚持”的内涵和要求,号召同学们增强法治观念,强化法律意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共同奋斗。在课堂交流环节,李新军副校长与同学们围绕“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等要点展开了深入交流。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傅楠、教研部主任马成瑶和课程组杨倩、齐向梅老师分别分享了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思考,同学们也纷纷表达了对李新军副校长这堂高质量思政课的认可。校领导讲授思政课是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切实行动,充分体现了学校党委对思政课的重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 2022-06-13
    李新军副校长讲授“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思政课
    (通讯员 孙靖)6月7日上午,李新军副校长走进本科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讲授“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云端思政课,全校13个教学班400余名本科生共同在线聆听。这是李新军副校长本学期第二次为本科生讲授思政课,也是本学期规模最大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李新军副校长从习近平法治思想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核心要义以及如何做好贯彻落实三个方面带领同学们深入学习,用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丰富案例,系统生动解读了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十一个坚持”的内涵和要求,号召同学们增强法治观念,强化法律意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共同奋斗。在课堂交流环节,李新军副校长与同学们围绕“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等要点展开了深入交流。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傅楠、教研部主任马成瑶和课程组杨倩、齐向梅老师分别分享了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思考,同学们也纷纷表达了对李新军副校长这堂高质量思政课的认可。校领导讲授思政课是学校党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切实行动,充分体现了学校党委对思政课的重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
  • 2022-06-13
    我校“双师思政课”团队与传媒博物馆召开“延安精神”集体备课会
    (通讯员 宾田田)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利用好我校红色文物资源,6月8日上午,我校“双师思政课”教学团队与传媒博物馆以弘扬“延安精神”为主题召开集体备课会,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赵波主持。会上,传媒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汇报了将“延安精神”已有馆藏红色、文物、相关成果等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利用馆藏红色文物,围绕“人民广播中的延安精神”展开主题课程研讨等教学计划。双师团队从对就对“延安精神”的解读,以到及如何将“延安精神”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等教学实践作了汇报,提出从延安时期的音乐作品、影像作品的赏析中传承“延安精神”,从展示的人物、思想、艺术、技术等主线中挖掘“延安精神”,深刻解读“延安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地位,以及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我校新闻学院艾红红教授从红色广播史的视角,解读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形成与发扬“延安精神”方面的贡献;原国家广电总局无线局491台台长庞建军强调利用好传媒博物馆的丰富馆藏,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历史沿革、机构变化中感悟“延安精神”;易游无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谈星东
  • 2022-06-13
    我校“双师思政课”团队与传媒博物馆召开“延安精神”集体备课会
    (通讯员 宾田田)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利用好我校红色文物资源,6月8日上午,我校“双师思政课”教学团队与传媒博物馆以弘扬“延安精神”为主题召开集体备课会,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赵波主持。会上,传媒博物馆相关负责人汇报了将“延安精神”已有馆藏红色、文物、相关成果等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利用馆藏红色文物,围绕“人民广播中的延安精神”展开主题课程研讨等教学计划。双师团队从对就对“延安精神”的解读,以到及如何将“延安精神”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等教学实践作了汇报,提出从延安时期的音乐作品、影像作品的赏析中传承“延安精神”,从展示的人物、思想、艺术、技术等主线中挖掘“延安精神”,深刻解读“延安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地位,以及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我校新闻学院艾红红教授从红色广播史的视角,解读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在形成与发扬“延安精神”方面的贡献;原国家广电总局无线局491台台长庞建军强调利用好传媒博物馆的丰富馆藏,从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历史沿革、机构变化中感悟“延安精神”;易游无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谈星东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7867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62/562 跳转到 

友情链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信网)
  •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 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关于我们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定福庄东街一号

邮编:100024

版权所有 © 中国传媒大学 / 京ICP 备10039564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430031号技术支持: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化处 苏迪科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