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希霆:实体书店的更新与创意营造

发布时间:2016-06-15浏览次数:1515文章来源:新型城镇化研究中心

导语:阅读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图书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入口。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都是对生命的熔炼和升华。古往今来,以沉潜之心坐得住冷板凳者,总能激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思想活力,得到“夜来一笑寒灯下,始是金丹换骨时”的智慧启发,滋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浩然之气。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世界。5月10日在三联书店战略合作伙伴业务高管培训班上,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做了题为《实体书店的更新与创意营造》的专题讲座,本文分享其部分观点。



书店是城市的精神地标+文化灯塔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灯塔,陪护守夜读者潜心前行,引领手不释卷蔚然成风,让更多的人从知识中汲取力量。书店是一座城市的血脉,唤醒身处快速变革时代的我们,仍需一种内在的定力和沉静的品格。

书不仅仅承载着信息,还联结着人们的记忆与往事。书店存在的价值就是成为“传承思想的场所”。作家龙应台曾说:“台北的诚品书店在广大的华人眼中,是一个主要的台北文化地标。”诚品书店如今成为台湾一道最迷人的文化风景,成为“台北人的集体记忆”,诚品书店也成为台湾的文化灯塔。

刘易斯·布兹比在《书店的灯光》写道:“图书承载着我们的思想和想象,使它们充实人间;一家书店就是一座城市,我们日臻完善的精神自我居住其中。”实体书店作为城市文化的名片,不但关系着国家软实力的发展,还是国民阅读欲望的源泉,对提高整个民族的整体素质有重要战略作用。



实体书店遇到的危机

“毛体”书写的“新华书店”四个大字,曾一度是体制的符号———似乎离开了“新华”便不是书店。他曾经遍布城市每个繁华的角落,成为一代人的记忆。一个甲子的时光,晃眼而过。随着网络时代的突袭,市场的逐步放开,属于他的时代正在翻篇。

有媒体报道,与2010年相比,2013年新华书店的一般图书(课本除外)的零售额下降17.46%。据问卷调查,1136读者中,近四成读者几乎不去新华书店;近五成读者看电子书跟看纸书已“各占一半”;逾六成受访者主要购书途径是“网络”......2008年至2014年10月,广州有7家新华书店关停。

2008年,上海的季风书园旗舰店因经营成本过高难以维持经营,面临关门歇业的风险。2008年6月,贝塔斯曼宣布关闭旗下在中国18个城市的36家零售门店,并于同年7月停止运营贝塔斯曼中国书友会。2010年是实体书店经营最为惨淡的一年。首先,北京最大的民营书店“第三极”书局在经过三年的苦苦挣扎之后,最终放弃“以打造中国高端民营书店为己任”的美好愿景,宣布倒闭;广州第一家三联书店经过十四年发展,经历了最繁荣的发展期,也迎来最惨烈的衰败期,最终宣布关闭;位于上海南京西路的新华书店停止营业;即便是曾经声名鹊起的北京邹韬奋图书中心也因连年亏损,不得不转租二楼的店面得以存活。2011年,北京著名的独立书店“风入松”在经历十七年的发展之后,关门停业;广州最后两家三联书店宣布停业,至此,三联书店退出广州市场。

龙之媒书店成立于1995年,其前身是位于宣武门外大街达桥智胡同口的“北京广告人书店”,这家书店也是国内首家广告专业书店。1997年,该书店正式更名为龙之媒广告文化书店,并且陆续在上海、西安、广州、南京、成都等地增设了6家店面,一度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广告专业书店。除经营图书零售业务外,该书店还从事图书出版业务,其策划出版的“龙媒广告选书”,曾经出版近百种。但面临互联网的冲击依旧免不了关门,转向网上书店“快书包”,但快书包也在去年年初,在其他互联网电商“当当”“京东”“亚马逊”等的冲击下,不堪重负,寻求出售。

2011年2月,美国第二大连锁书店鲍德斯集团因经营困难负债累累,最终申请破产保护;随后,鲍德斯集团相继关闭旗下的399家店面。传统出版强国英国从2005年至今,超过一半的实体书店相继宣告关闭。

书店的竞争无法回避,但仍然有人对书怀有敬畏,将阅读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去逛书店、买纸质书、阅读纸质书,还有很多人坚持着开着实体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