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顾洁)6月21日,由我校新闻传播学部和计算机与网络中心联合打造的跨学科、跨学院专业实践课程《融合新闻报道与制作》第一轮教学圆满结课,来自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两个年级的25名同学,共制作完成5部网页端和手机端跨媒体融合新闻作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和实践效果。
2015年下半年开始,在学校相关领导和教务处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王晓红和计算机与网络中心副主任张润共同牵头商议决定跨学科、跨学院联合打造一门有关融合新闻报道与制作的专业课程。在对国外知名新闻院校所开设的相关课程做了大量前期调研学习的基础之上,两个教学部门经过多次研讨和充分交流,决定采用精英教学和项目制模式,在辅以融合新闻传播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力求通过大量的融合新闻制作技术的学习实践,以及实际报道制作训练让学生迅速掌握现代新媒体环境下融合新闻制作的最前沿知识和技能。
作品《雅宝路:路在何方》
2016年上半年,《融合新闻报道与制作》课程正式面向电视学院2013和2014年级所有本科生开设。任课教师团队由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的顾洁老师和计算机与网络中心的王海波、张伟娜老师组成。课程通过学生自主报名和教师遴选相结合的方式,选拔了25名既具有一定计算机网页技术基础,同时又兼具新闻采写扎实功底的学生。在课程中,学生一方面学习诸如多媒体动态网页布局、数据可视化和H5动态网页技术等前沿融合新闻制作技术,另一方面也了解融合新闻策划与叙事、用户体验和视觉传播等相关理论。经过十六周的课内学习实践和课下报道制作,同学们共完成了《雅宝路:路在何方》、《客诉垃圾旁的青春》、《低保之外的“贫困户”》等5部既具有一定社会现实意义,又充分发挥融合新闻多媒体和互动传播优势的深度新闻报道。
作品 《客宿垃圾旁的青春》
如今,在计算机和互动媒体技术的推动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已经彻底被打破,诸如网络融合新闻、手机端H5新闻等新的新闻样态不断涌现。因此,新闻从业者不但需要掌握传统的“采、写、编、评”业务技能,还必须学习新媒体技术从而驾驭最前沿的新闻样态。从国外最新的新闻教学前沿实践来看,这种跨人文与理工的联合培养模式在新媒体技术主导的传媒变革环境下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国外传统知名新闻院校,如哥伦比亚大学、密苏里新闻学院等,早已开设了诸如《多媒体新闻设计与叙事》、《计算新闻学》等注入了大量计算机和理工科知识背景的新闻课程。这些课程大部分都采用跨学科、联合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欢迎。然而,这种类型的课程目前在我国高校新闻院系中尚不多见,空缺亟待填补。
作品《低保之外的“贫困户”》
因此,《融合新闻报道与制作》课程的开设是我校新闻传播教学积极开拓与转型的重要一步,同时也是对我校跨院系联合打造跨学科实验教学平台的一次有益尝试。下一步,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和计算机与网络中心将继续充分发挥和调动双方的教学优势与资源,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合作模式,进一步打造由计算机技术应用类课程、新闻采写基础课程以及融合新闻报道专业课程组成的全方位、立体化深度融合课程体系,更好地满足新媒体时代对复合型、全媒体新闻人才的需求。
(编辑:储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