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传媒博物馆成功举办“第二届博物馆传播学术工作坊”

来源:新闻网浏览次数:15发布时间:2025-07-18

(通讯员 张遵璐 于宁 摄影 肖雪)7月11日至13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上海大学、南开大学主办,校传媒博物馆承办,上海大学博物馆、南开大学博物馆协办的“第二届博物馆传播学术工作坊”在我校成功举办。本届工作坊以“赋能与重构:AI时代博物馆传播的多模态叙事”为主题,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大模型、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与博物馆传播融合的创新路径。工作坊吸引了全国三十余所高校、博物馆、文化遗产等单位的50余名专家、青年学者和文博师生参加工作坊开展学术交流。

7月11日上午,“第二届博物馆传播学术工作坊开班仪式”在中传学术中心隆重举行。北京市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刘超英,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蔺海波,南开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张婧文,上海大学博物馆馆员李信之,《中国博物馆》编辑部副主任林苗苗,《博物馆管理》编辑部副主任童萌等领导、嘉宾和全体学员出席仪式。开幕式由校传媒博物馆馆长吴志勇主持。

蔺海波首先代表学校对领导、嘉宾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感谢中国博物馆协会、北京博物馆学会、南开大学、上海大学对学校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蔺海波谈到,我校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创办的第一所传媒类高校,自1954年成立以来,中国传媒大学已经走过“因广播而起,因电视而兴,因网络而盛”的70年。当前,全校师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全体师生的回信精神,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服务党和国家大事,立足“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教育重镇”办学定位,迎接“AI”时代的机遇,努力做好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强国,中传何为”的时代答卷!同时,蔺海波还指出,传媒博物馆作为我国首座传媒类综合性博物馆,是我校为党和国家保存、研究、传播传媒文化遗产的重要阵地。自2012年建成对外开放以来,传媒博物馆积极开展博物馆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交叉、融合的探索,成果显著,得到了业界、学界的充分肯定。面向未来,博物馆及博物馆文化、博物馆事业、博物馆传播学在新时代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值得深耕、应该深耕,衷心期待各位专家、学者、学员通过本次工作坊交流思想、激发创意,共同推动博物馆传播领域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李信之馆员宣读李明斌馆长致辞中谈到,博物馆传播的未来不仅依赖技术进步,更需要深厚的文化讲述。他提倡推动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构建更具人文温度的传播关系。

张婧文代表主办向学员介绍了本届的学员情况、工作坊日程、专家讲座、交流分组安排,并强调了工作坊参会纪律要求,学员必须按照日程安排完成各项学习、交流任务,确保达到工作坊学术探索、思想交流、增长学识的目的。

刘超英肯定了首届工作坊的成果,指出博物馆传播应实现“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展示走向表达、从工具走向结构”的深层转型,并倡导建立开放、系统的学术知识网络。刘超英还就推动博物馆传播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要以系统性思维推进“博物馆传播”研究,构建自主学科理论体系;二是要以科技重塑激发叙事方式与文化表达的新活力;三是要以开放融合汇聚推动研究的联合力量。北京博物馆学会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平台思维,促进“博物馆传播”成为连接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服务与公共教育的重要交汇点。我们希望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媒体、文博单位和文化遗产部门等参与进来,汇聚更多专家、学者、实践者智慧和力量,共建一个开放包容、交叉融合、探索创新的博物馆传播学术生态。

开班仪式结束后,工作坊进入了为期两天半的专家讲座与学术交流环节。本届工作坊共设置10场学术专题讲座,分别为上海大学二级教授、国际博物馆协会亚太地区联盟主席安来顺做了题为《人工智能应用于博物馆传播的四个基本问题》的主题讲座,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白杰做了题为《国际博物馆学思潮与AI时代》的主题讲座,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馆长吴国盛做了题为《走向科学博物馆》的主题讲座,南开大学杰出教授、博导秦勇做了题为《智能语音技术及其在文化传承领域的创新应用》的主题讲座,故宫博物院出版社社长果美侠做了题为《融合与创新下的博物馆多业态传播》的主题讲座,中国文物报社博物馆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李晨做了题为《数字赋能博物馆文化传播理念、路径、方向》的主题讲座,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国别与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周亭做了题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场景化与想象力》的主题讲座,校国家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远做了题为《AI×传播:多学科协同赋能的信息传播研究范式》的主题讲座,校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副院长刘鹏做了题为《文博讲解艺术策略研究》的主题讲座,校电视学院教授涂凌波做了题为《以融合传播推动文博资源的“破圈”》的主题讲座。专家学者分别从智能语音技术、多模态叙事、科学传播等角度,探讨了AI时代博物馆传播的创新路径与发展趋势,为工作坊学员提供了前沿理论与实践案例的深度解析。

在学员学术交流环节,参加培训的24位学员就各自论文学术观点进行现场讲解、交流,同时特别邀请了南开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张婧文教授、故宫博物院出版社社长果美侠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编辑部副主任林苗苗、《博物馆管理》编辑部副主任童萌、传媒博物馆馆长吴志勇副研究馆员作为指导专家,对每位学员交流的论文进行了逐一点评和指导。该环节由校传媒博物馆综合办主任张遵璐主持。

7月13日上午,举行工作坊结业式,结业仪式由张婧文主持。首先,张遵璐对本届工作坊论文和学术交流进行综述。她表示,本届工作坊征稿活动收到了来自全国高校、文博单位、文化遗产机构的60多篇学术论文,专家组认真遴选出24篇符合工作坊主题的优秀论文。本次学术交流聚焦AI技术与博物馆传播的深度融合,围绕传播路径的演进与策略创新,展现了从实践探索到理论建构的多维视角。

吴志勇总结中指出,本届具有五大特点:一是主题前沿,具有挑战性;二是投稿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提升;三是学术交流环节增加学者现场点评和指导;四是工作坊得到学界、业界的关注和支持;五是邀请《中国博物馆》《博物馆管理》学刊老师的现场指导。针对AI技术对博物馆传播的重构和迭代影响,吴志勇提出五点探索性的思考:一是坚持人的主体性,明确AI的辅助性地位;二是构建汉语为底层的AI语料场,打造AI时代中国文化数据根基;三是探索“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展览和算法机制;四是构建沉浸式虚拟现实文化场域,打造全向度、多维度的学习、游戏场;五是建设文化资源的多语态、多文化自由、实时转换机制,实现全球传播中的共情叙事。

本届博物馆传播学术工作坊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AI时代博物馆传播的多元探索、多模态叙述,也彰显了学界对这一新兴领域的共识与响应。在媒介快速演变与文化深层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作为文化遗产重要载体,其传播方式正经历系统性重构、全面迭代。未来,工作坊将继续搭建理论交流与学术合作平台,推动“博物馆传播”研究走深走实,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传播体系、服务国家文化战略贡献更为坚实的学术支撑与创新方案。


上一篇:下一篇: